科恩兄弟的生涯最佳,回看依然震撼 -

《老无所依》改编自美国著名作家科马克·麦卡锡出版于2005年的同名小说,讲述贝尔警长、退伍兵摩斯和受雇于贩毒集团的杀手齐格,如何因美国、墨西哥交界一宗失败的毒品交易和丢失的两百万美元毒款而有了人生交叉。

影片2007年5月17日先在戛纳电影节首映,11月9日在美国上映,好评如潮,次年获得了奥斯卡最佳影片、导演、编剧在内的四项大奖,普遍被认为是科恩兄弟最成功的电影,《滚石》杂志将其视为“科恩兄弟职业生涯新高峰”。

《老无所依》


在最终成型的剧本上,作为科恩兄弟第一部文学改编电影的《老无所依》可以说非常忠实于原著,兄弟二人一致认为小说的最大魅力在于它的“冷酷无情,但有时候又非常动人”。

乔尔·科恩说:“小说已经做到最好了,它非常纯粹,我们所做的仅仅只是压缩。”他们大量删减了小说出场人数、情节,以及作为小说一大特色的贝尔警长独白部分,同时把台词压缩到非常低的限度。

乔尔解释道:“我们对小说通过人物的行为而不是对白折射他们的内心感兴趣,所以在电影里,观众更多看到的是人物为了生存在做什么。”


通过麦卡锡的文本,科恩兄弟可以说对小说主题做了极为现实主义但又意象鲜明的视觉演绎,不同于小说以贝尔警长为主,科恩兄弟将退伍兵摩斯和杀手齐格变成和他戏份相当的三足鼎立,并以不同的视觉母题来刻画人物,得以在银幕上展现一个“因毒品、金钱以及越战后遗症而疯狂失控的暴力西部世界”。

简单而言,《老无所依》是一部关于边界的电影,它冷冽干燥地描述了一些人如何无视世道、公理、人心的界线,而另一些人则在这些界线内外挣扎徘徊。


就像科恩兄弟大部分电影一样,《老无所依》开场用一系列空镜头交代了故事发生的地理环境,同时用公路和荒野之间的栅栏、公路白线奠定了“边界”这一视觉母题,这一母题在三位主角身上都有不同刻画,而齐格,则更多是用“门”来体现。


如果要做一个统计的话,我们可以发现,片中齐格所有重要行动几乎都与门发生关系,而科恩兄弟也刻意一再强调这一母题。

无论在小说还是电影里,齐格都被视为魔头,只是在电影里变得更为神秘,包括开场他为什么会被警察逮捕(小说里因为他在某餐馆停车场当众杀人)、片尾为什么会遇上车祸(三个墨西哥青年因吸多了大麻而误撞了他),以及他如何处理那两百万美元(交还给了没雇佣他的毒枭)的原因都被科恩兄弟隐去,甚至连他参加过越战的历史也被删掉,观众最终看到的,是一个永远在破门而入、杀人如麻的变态狂。


对象征着死神的齐格而言,门这一象征着界线、隐私、保护的东西根本是形同虚设的,用高压气瓶冲开门锁就是,而人的性命,也是可以随意夺取的,不管他们是问多了话的小店老板还是无辜的女人,毫无理性和底线可言,就像了解他过去的雇佣杀手威尔斯所说:“他碰上的人一般都活不了多久……就因为你给他添了麻烦。”


为庆祝电影诞生130周年、中国电影诞生120周年,《环球银幕》创刊40周年,我们推出了特别增刊《完全电影130年(第一辑)》,带来对40部影史经典的全新视角深度解读。

《老无所依》便是其中一部。关于影片完整解读,请见 《完全电影130年(第一辑)》。


若本站收录的文章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