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灯点燃文明传承,《船山先生》今晚7:30觉醒继续 -

在湖南衡阳石船山脚下,一座名为“湘西草堂”的小屋静立了三百余年。青瓦斑驳,木门吱呀,这里曾是一位思想巨匠的“战场”——没有刀光剑影,却以笔墨为刃,在明清易代的废墟上,重构华夏文明的魂魄。他是王夫之,字而农,号姜斋,世人称他“船山先生”。


由中共衡阳市委宣传部、湖南卫视、芒果TV、衡阳市广播电视台联合出品,芒果伯璟工作室及伯璟文化联合承制的纪录片《船山先生》,将于今晚7:30播出第三集。

从王夫之到王船山

看一个思想家的“觉醒年代”

在前两集中,纪录片以诗意的镜头、简练透彻的语言,勾勒出一位投笔从戎的抗清志士。当天才生不逢时,少年王夫之立志科举报国,却因王朝更迭、时局动荡仕途受阻。而当经历国破家亡、南明党争、湘南流亡的曲折经历后,他得以广泛地接触民众,了解最为真实的底层生活。彼时的他,逐渐从“武力复国”的执念中抽身,转而投向更深的文明救赎:“吾书两百年后始显”——他深知,比王朝更迭更迫切的,是儒家道统的传承与民族精神的觉醒。


在湖南衡阳石船山下的湘西草堂,他“腕不胜砚、指不胜笔”,却以每年近五十万字的惊人速度著述,完成《读通鉴论》《周易外传》《宋论》等百余种著作,构建起涵盖哲学、史学、经济、伦理的庞大思想体系。


在漫长又孤寂的后半生,船山先生破理学桎梏、立唯物根基、倡经世致用,当同时代文人哀叹“亡天下”时,他却以“六经责我开生面”自勉,对自己当时所能接触的几乎所有儒家经典、诸子百家、历代史书以及文艺作品等,都做了新的诠释与阐发,可谓对儒家经典开启了新一轮的创新性传承,将自己活成了儒学发展中的三座思想高峰之一。

六经责我开生面

声光画影现船山式“孤勇”

在中国历史上,王夫之(船山先生)是一位融合了“究天人之际”与“通古今之变”理念的卓越的思想家,对中国文化有千古未见的创新性的见解,这为中华文明在追求连续性、统一性和创新性方面提供了深厚的精神基础和价值支撑。他那以实学为核心的思想体系,更是启迪、滋养了无数湖湘子弟,影响了近三百年中国思想史和政治史。


浙江大学马一浮书院敦和讲席教授、中国哲学史学会副会长、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吴根友指出,王夫之的思想兼具传统深厚底蕴与近代性萌芽,学术路径兼具批判性、系统性与开放性,是中国哲学从古典向现代转型的关键环节,对当代文明互鉴与文化重构具有重要启示。

三百多年后,当人们以影像重温他的人生故事、思想路径,在声光画影间,依然能感受到“文明守夜人”的孤勇——他的思想,如同石船山下奔涌的暗河,默默滋养了湖湘大地的经世基因,最终在近代中国喷薄而出。

今晚7:30,在湖南卫视、芒果TV,看这位从湖南走向中国、走向世界的伟大思想家,如何以孤绝之姿完成对中华文化的“绝地营救”,衡阳市广播电视台、山海、风芒APP同步播出。


若本站收录的文章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侵权内容!